在轴承加工过程中,磨削、切削等工序会产生大量油雾废气。这些油雾主要由矿物油、乳化液等在高温、高速作用下形成,包含油滴颗粒、挥发性有机物等成分。若不妥善处理,不仅会污染车间环境,危害工人身体健康,还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。选择合适的油雾废气处理工艺对轴承厂至关重要。
目前,轴承厂常用的油雾废气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:
机械分离法是较为基础的处理工艺,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油雾颗粒的惯性和离心力,使油雾与空气分离。常见的设备有离心式油雾分离器,当油雾废气进入分离器后,在高速旋转的叶轮作用下,油雾颗粒因惯性撞击到叶轮和外壳上,凝聚成油滴并沿壁面流下,从而实现分离。该工艺具有结构简单、运行成本低、维护方便等优点,适用于处理浓度较高、颗粒较大的油雾废气。但对于粒径较小(通常小于 5μm)的油雾颗粒,分离效率相对较低,一般在 70% - 80% 左右,往往需要与其他工艺组合使用。
过滤法是通过过滤材料对油雾废气进行拦截和吸附。常用的过滤材料有玻璃纤维、活性炭纤维、聚酯纤维等。油雾废气经过滤层时,油雾颗粒被过滤材料截留,干净的空气则通过过滤层排出。过滤法对小颗粒油雾的处理效率较高,可达 90% 以上,且设备占地面积小、操作简便。过滤材料需要定期更换,更换频率取决于油雾浓度,这会增加运行成本,废弃的过滤材料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,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好过滤材料的更换和处理工作。
静电分离法是利用高压电场使油雾颗粒带电,被异性电极吸附,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。该工艺对微小油雾颗粒(粒径 0.1 - 10μm)的处理效率较高,可达 95% 以上,且运行过程中阻力小,能耗较低,适用于处理大风量、低浓度的油雾废气。但静电分离法对设备的维护要求较高,电极容易积油,需要定期清洗,否则会影响处理效果,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时,还需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,以确保安全运行。
吸附法通常采用活性炭、分子筛等吸附剂对油雾废气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吸附。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,能有效地将油雾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在表面。该工艺净化效率高,能去除油雾中的异味,但吸附剂容易饱和,需要定期再生或更换,再生过程可能会消耗一定的能源,且更换下来的吸附剂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二次污染。吸附法对油雾的湿度较为敏感,高湿度环境会降低吸附效果。
在实际应用中,单一的处理工艺往往难以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,常采用组合工艺。例如,“机械分离 + 过滤” 组合工艺,先通过机械分离去除大部分大颗粒油雾,再经过滤处理小颗粒油雾,可提高整体处理效率;“静电分离 + 吸附” 组合工艺,既能高效去除油雾颗粒,又能吸附有机异味,适用于对处理效果要求较高的场合。
轴承厂在选择油雾废气处理工艺时,需综合考虑油雾的浓度、颗粒大小、风量、车间场地条件、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等因素。对于油雾浓度较高、颗粒较大的情况,可优先考虑机械分离法作为预处理,再结合其他工艺;对于低浓度、小颗粒油雾,静电分离法或过滤法更为合适。还需符合当地的环保排放标准,确保处理后的废气达标排放。